这位兄台,想来点轻松的赚钱门路吗?我看你骨骼清奇……咳咳,我看你每天反正离不开手机,闲着也是闲着,要不,刷刷视频、玩玩游戏、转发点链接,赚点外快?
不相信世上有这么“不负手机不负钱”的活儿?那你打开应用商店看看呗。你搜“躺赚”“玩赚”“花式闯关赚”,绝对能找到一大堆这样的“赚钱类”App。其中还不乏下载量以千万计的App。
平时钱难挣,但“赚钱类”App的钱听上去就好挣多了,不说手到擒来,那也是毫不费力。
一个让你赚钱的App,有啥坏心眼呢?
(图源:网络)
一
这年头,大家玩游戏、刷微博、看短视频,多多少少都可能碰上过赚钱类App的广告。这些广告语无不强调“只要利用零散时间”,在App上“简单操作”,就能赚得盆满钵满。网上也随处能见到各种“赚钱经验贴”。
社交软件上,不少人都收到过好友发来的推广链接。这种App一旦成功吸引了点击、下载,便会以诸如“推荐亲朋好友得奖励”之类的诱惑,吸引用户给身边亲友介绍、拉新。
问题来了:用赚钱类App赚钱,真的毫不费力?
某日,家住北京的张女士拿起手机一看,同事群里发来一份邀请: “老张,快下载这个App,看新闻就能拿钱!”张女士一琢磨,反正自己平时也老拿手机看资讯,顺便搞点钱也不错嘛。没多想,就通过链接下了App。
这一下载,以前是“上帝”的用户瞬间成了“打工仔”——
要赚取1元的奖励金,得在App上浏览500分钟信息;赚了钱想提现,人家又说得攒够30元奖励金才能拿钱。30块钱,1.5万分钟,合250小时……面对看上去永无止境的繁琐任务,张女士最终选择了卸载。
退休后的朱大爷爱唱歌。偶然间,他发现一款“猜歌名赚钱”App,给出的要求是,只要猜对50首歌,就能拿钱。朱大爷发现,每猜对一首歌,系统就提示,有1到2元钱到账。朱大爷这心里可是美滋滋啊!
可随着猜对的数量增加,味儿就开始变了:先是广告连着广告,你得看完才能答题;到账的钱增加,题目的难度也越来越高,容易出错,而每错一次,系统就会播放一段几十秒的广告。
总之,功夫不负有心人,朱大爷终于猜对了50首歌!撒花,系统也说了,能提现93块钱。可点击“提现”按钮,却看到这样一句话:您每次只能提现0.3元。
费这么半天劲“挣了”不到100元,还要再猜几百次才提出来?朱大爷心态崩了。删了删了吧,为着几十块钱犯了高血压才真的不值当。
用户直言,奖励金凑不上整,没法儿提现。图源:央视网
二
这也就算了,有些用户忙活半天,不仅没拿着钱,还把个人信息搭进去了。
大学生小萱曾是一款游戏类赚钱App的用户。下载App后一个多月,她开始频繁接到骚扰电话,内容多与网贷、刷单有关。自己没弄过这个,为什么会被这些电话轰炸?她想了半天才明白,应该是赚钱类App泄露了个人信息。
来自广西的陈女士更惨。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款赚钱类App广告,号称买入不同级别会员后,在短视频平台点赞、关注、评论,即可获得收益。然而,在陈女士交钱入会后,该App却人间蒸发了,提款功能无限期关闭,客服全体失联。
公开数据显示,卷款跑路之时,这款App的注册人数已达10万人,仅会员费就高达1900万元。
真应了那句神评论:让你赚不到钱,才是赚钱类App的本质。
某App要求用户“点赞”赚钱。图源:网络
三
对赚钱类App的乱象,一位法律从业人士直言,用户要明白,收益与风险正相关,想获高收益必定要负担高风险。如果某App只需用户极少的投入就能获得高额回报,那么只有两种可能——
其一,用户负担潜在风险而不自知。这也就是常说的,天上不会掉馅饼,只会掉陷阱。沉迷赚钱类App后,用户的前期投入(押金、加盟费等)很可能无法退回;
其二,用户的行为游走在违法边缘。例如,一些赚钱类App的行为模式涉嫌传销、诈骗等,参与者在不知不觉间发展出“下线”,并依“下线”人数计算报酬,很容易掉入“拉人头”的传销漩涡与庞氏骗局。
乱象丛生的赚钱类App,怎么治?
不少专家表示,目前,赚钱类App还处于接近法律真空的状态。如果不及时立法规范,可能引发更多违法犯罪行为。此外,赚钱类App的宣传套路涉嫌欺骗、误导消费者,应依《广告法》予以惩处。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向岛妹表示,应加大对不具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App的查处力度,各类手机应用市场应尽快建立严格审核机制,并对违规App做下架处理。
业内人士也指出,公安、市场监管及网信等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,建立规范、专业的监管体系,加强对此类App的准入审查、用户信息管理和资金监管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
最后,岛妹还是想提醒那些仍在期望“躺赢”“躺赚”的用户:醒醒吧!骗子套路推陈出新,盯的总是人性弱点。民警反诈骗的“灵魂八问”还记得吗?第一条就是:动动手指就能赚钱的好事,为啥会轮到你?
(图源:网络)
文/山形秋